1.弗吉尼亞·伍爾芙經典語錄
為什么女人對于男人如此具有魅力,遠遠超過男人對于女人。
原文:Why are women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men than men are to women?
消滅爐灶旁的天使
原文:killing the Angel at the Hearth.
當我讀到被焚的女巫,被魔鬼附身的女性,賣草藥的聰明女人,或杰出男性背后的偉大女人,我便想到我們是與一位失落的小說家,一位受壓抑的詩人,一位沉默、不為人知的珍?奧斯汀,一位憚精竭神、忽忽如狂的愛蜜麗?白朗黛,在同條路上。說實在的,我會認為那位寫了許多詩而未署名的詩人阿儂是位女性。
多虧那兩次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使南丁格爾出了客廳,而將近六十年后,歐戰又為一般婦女打開了門扉。那些惡俗舊習逐漸改善,否則你們今天晚上哪能在這里呢?
當我搜索枯腸時,我發覺去做什么人的伴侶、什么人的同等人,以及影響世界使之達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沒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我只要簡短而平凡的說一句,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遺書: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我覺得我們無法再一次經受那種可怕的時刻。而且這一次我也不會再痊愈。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的行動。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這種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哪兩個人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斗下去了。
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連這張字條也寫不好。我也不能看書。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歸功于你。你對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難以置信地善良。這一點,我要說----人人也都知道。假如還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F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確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命。我相信,再沒有哪兩個人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
2.求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名言
維吉尼亞(艾德琳)·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年),英國小說家。她大膽地用意識流技巧進行寫作實驗,通過這種技巧描繪了她筆下角色未說出口的思想,她在作品中忽視常用的敘述結構,給很多讀者制造了閱讀障礙。然而很多評論家把她列為最重要的英國小說家。她的作品特點是抒情強烈,充滿神秘感,常常使人想起以散文形式表達的形而上學詩歌。
她出生在倫敦,是萊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兒,萊斯利是位著名的不可知論哲學家和學者。1912年,她嫁給了倫納德·伍爾夫。和他一起創辦了賀加斯出版社,并經營了近20年。他們的家是“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聚會地點,該團體成員包括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利頓·斯特雷奇、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其他一些人。后來她投水自殺。
她的小說包括:《出航》(1915年);《達洛維夫人》(1925年);《到燈塔去》(1927年);《奧蘭多》(1928年)《海浪》(1931年);《歲月》(1937年);《幕間》(1941年);《普通讀者》(1925年)是評論隨筆集?!兑婚g自己的房間》(1929年)和《三個幾尼》(1938年)是女權主義隨筆。死后出版的作品包括:《散文集》(4卷,1967年)《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信件》(6卷,1975-80年),《存在的瞬間》(1916年)和《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日記》(5卷,1977-84年)。
3.伍爾夫說過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什么
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有性作家之一。
出身名門,未上過正規學校,但才華出眾。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婭·伍爾夫出生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
其父是文學家兼評論家。弗吉尼婭自幼受其父影響,她的許多作品都與早年的經歷有關。
復雜的家庭背景,這個9口之家、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常發生一些矛盾與沖突。而伍爾夫同母異父的兩位兄長對她的傷害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傷,她的經歷讓我想起英國文學中一個經典形象——苔絲。
在某種程度上說,弗吉尼婭是上帝的棄兒,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洛威夫人》中即充滿了對病態幻覺的真實生動的描繪,可以說是她的精神寫照。
弗吉尼婭不幸的生活經歷,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優雅的,又是神經質的,一生都在優雅和瘋癲之間游走。有人這樣描述弗吉尼婭,準確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氣質:“她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燒著地獄之火?!?/p>
弗吉尼婭和倫納德(一名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結合,使她的婚姻生活與文學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沒有其夫的幫助與支持,她或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之一。 弗吉尼婭少女時期遭受的精神創傷——其同母異父的兄長對她多次進行性騷擾——小心翼翼,偏重于年少時經受的性騷擾對弗吉尼婭的影響。
昆汀貝爾認為,弗吉尼婭的神經錯亂和自殺前的幻聽,和這無法愈合的傷口有關。事實上,弗吉尼婭成人后非常厭惡性生活,更不愿生兒育女,對于同性的依戀甚至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
誠然對于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復雜多變的情感關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閑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婭的情感狀態依然被認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藥地依戀著姐姐瓦奈薩,甚至采用一種最為出人意料的極端方式——和姐夫克萊夫調情,并以其作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說傀儡。
弗吉尼婭和瓦奈薩,在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終是被關注的焦點,不論生前還是死后,除了她們的藝術才華,還有她們的生活隱私。 弗吉尼婭·伍爾夫把藝術看得高于一切。
不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病兆,性格多變的她經常在臉上折射出內心的痛苦。唯一值得慶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場發病,都有丈夫倫納德在身邊無微不至的照料,這無疑帶給弗吉尼婭極大的鼓勵和感動,“要不是為了他的緣故,我早開槍自殺了?!?/p>
當瘋癲和幻聽等精神分裂的癥狀重復來襲,最終不堪忍受時,她還是想到了自殺,在給倫納德的遺言中她這樣寫到:“我不能再毀掉你的生活了。我想,兩個人不可能比我們一向更開心了?!?/p>
1941年3月28日, 英國作家V-伍爾夫夫人以悲劇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她投水自盡,迫使她免于再次受精神分裂和瘋狂的折磨。
盡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卻寫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 主要著作有:風格獨特的長篇“意識流小說”《達洛威夫人》、《到燈塔去》和《海浪》等。
被譽為“20世紀最佳女作家”。
4.誰能提供一下弗吉尼亞伍爾夫寫的《<簡愛>與<呼嘯山莊>》的片段或網
《簡·愛》與《呼嘯山莊》
伍爾夫
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喬治·愛略特--沒有一位生育過子女,其中有兩位沒有結過婚,這一事實具有重大的意義。
然而,雖然不準婦女寫作的禁令已被取消,婦女要寫小說似乎仍有相當巨大的壓力。在天才和性格方面,再也沒有比這四位婦女更加相異的了。簡·奧斯丁與喬治·愛略特毫無共同之處;喬治·愛略特又與艾米莉·勃朗特截然相反。然而,她們所受的生活訓練卻使她們從事相同的職業;當她們寫作之時,她們都寫了小說。
小說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婦女最容易寫作的東西。其原因并不難找。小說是最不集中的藝術形式。一部小說比一出戲或一首詩更容易時作時輟。喬治·愛略特丟下了她的工作,去護理她的父親。夏洛蒂·勃朗特放下了她的筆,去削馬鈴薯。雖然她生活在普通的客廳里,被人們包圍著,一位婦女所受到的訓練,就是運用她的心靈去觀察并且分析她的人物。她所受的訓練,使她成為一位小說家,而不是一位詩人。
甚至在19世紀,婦女也幾乎僅僅在她的家庭和情感之中生活。而那些19世紀的小說,雖然它們是杰出的,卻受到這個事實的深刻影響:寫作它們的婦女,由于她們的性別,而被排除在某些種類的人生經歷之外。而人生經歷對于小說有重大的影響,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例如,康拉德如果不能當上一名水手,他最好的一部分小說就會毀滅。如果剝奪了托爾斯泰作為一名士兵所獲得的關于戰爭的知識,剝奪了他作為一個富家公子所受的教育給予他的各種經歷,以及由此所獲得的關于人生和社會的知識,《戰爭與和平》就會變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貧乏無味。
然而,《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維列蒂》和《米德爾馬奇》是婦女寫作的。她們被強行剝奪了在中產階級的客廳內所能遇到的事情之外的一切經歷。對她們而言,關于戰爭、航海、政治或商業的任何第一手經驗,都無從獲得。甚至她們的感情生活,亦受到法律與習慣的嚴格限制。喬治·愛略特沒有結婚,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路易士先生同居,公眾輿論為之嘩然。在此壓力之下,喬治·愛略特退避郊區,離群索居,這就不可避免地給她的創作帶來了最不利的影響。她寫道:除非人們自動要求來拜訪她,她從不邀請他們。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另一邊,托爾斯泰作為一名軍人,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與各階層的男女交往,對此無人加以非議,而他的小說卻從其中獲得了驚人的廣度和活力。 但是,婦女所寫的小說,不僅僅是受到女作家必然狹窄的生活經驗的影響。至少在19世紀,它們顯示出可能歸因于作家性別的另一個特征。在《米德爾馬奇》和《簡·愛》中,我們不僅意識到作者的性格,正如我們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意識到他的性格,我們還意識到有一位女性在場--有人在譴責她的性別所帶來的不公正待遇,并且為她應有的權利而呼吁。這就在婦女的作品中注入了一種在男性的作品中完全沒有的因素。除非他碰巧確實是一位工人、黑人或者由于某種其他原因意識到自己軟弱無能的人。它引起了對現實的歪曲,并且往往導致某種缺陷。
5.誰喜歡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的影響在文學上經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國對伍爾夫的評價一直偏低。從70年代起,英國文學研究領域卻突發了對她重新研究的興趣,甚至對她的“發瘋”、相貌、癖性、愛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進行專題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已成為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
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
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伍爾夫的主要作品有《墻上的斑點》《海浪》《到燈塔去》《雅格布的房間》《達洛衛夫人》,散文集《普通讀者》兩部。
轉載請注明出處智勇教育網 » 弗吉尼亞伍爾弗經典語錄